雜糧集團產區

紅豆

鑑於農村安定、照顧老農,美濃區農會近年來致力扶植白玉蘿蔔和紅豆產業。不足以發展精緻農業的土地,為了不荒廢,便轉作雜糧復興,其中又以紅豆的耕作面積增加最多。二〇〇五年,紅豆種植面積約三百至四百公頃;二〇一一年約六百公頃;二〇一六年已經達到一一四七公頃。

二〇一二年,美濃南隆農業經營專區(現已改名為第一農業經營專區)成立,選擇雜糧紅豆為最主要核心作物。一則因為紅豆是少數國內需求大於供給的農產品;再則重要原因在WTO的架構下,紅豆是「特別防衛措施的農產品」,政府採取關稅配額(所謂關稅配額意指進口數量或金額達到規定的額度後,繼續進口便需提高關稅的配額管理)。二〇一六年的紅豆進口量配額是二五〇〇公噸,如果申請進口超出二五〇〇公噸,政府會增加關稅以保護台灣紅豆產業。

從田邊交易到桌邊交易

在二〇一二年專區成立之前,美濃紅豆產業大多數是田邊交易,農民只負責耕種,自動割豆機由盤商掌控,所以紅豆收購價都看盤商臉色,農民根本沒有議價能力。這種不公平交易模式,二〇一二年初,盤商竟然開出一台斤二十四元低於栽種成本的收購價,嚇壞了農民,同時激起美濃區農會鍾清輝總幹事進場護盤的決心,希望將紅豆盤價維持在合理水準。

鍾清輝總幹事回想當時決策:「農會一旦決定要護盤,非得謹慎小心不可!因為開得太低,根本達不到護盤的結果,可是一旦開得太高,全台灣的紅豆都會跑到美濃農會的倉庫來」。開盤過程是一場農會與盤商的競標心理戰,到底誰的口袋深?沒有人知道。撐過第一年以後,農會從此跟大盤平起平坐,美濃紅豆從此由田邊交易變成桌邊交易,由農會跟盤商談價錢,為美濃農民爭取合理收購價。

種植機械化、採收機械化

農會執行農業經營專區計畫最主要精神在於「發現問題、面對問題、解決問題」。考量種植紅豆大多為老農,農會以「機械化」為主要策略。種植機械化:真空播種機兩行式、曳引機加掛改良式播種六行式。採收機械化:新型割豆機加砲管,農會配合太空包進倉,盡量減少勞力支出。紅豆太空包進倉對農會是一大考驗,太空包紅豆如果太濕、乾燥不夠,容易整包變質,農會必須在最短時間處理紅豆,避免變質變色。

友善耕作、無毒紅豆

自二〇一三年開始,美濃區農會以友善環境耕作與農友契作紅豆,包括非農藥落葉劑推行(嚴禁使用巴拉刈),以每戶藥物檢測ND(無農藥殘留)的超高標準,設計精美包裝、建立美濃豆品牌,輔導農友通過產銷履歷驗證。專區契作無毒紅豆品牌策略成功,高於平均值的收購價格成功拉抬美濃其他地區一般紅豆價格,同時進一步保護了台灣其他紅豆產地收購價。幾經曲折,二〇一六年申請通過「美濃豆產地團體商標」,確保美濃雜糧王國的品牌形象;同年美濃契作無毒紅豆上架全國里仁商店通路,多年努力終獲市場實際肯定。

黃豆

 

台灣大豆以黃豆與黑豆為主。半世紀前,台灣大豆種植面積六萬公頃,一九八〇年代,進口低價黃豆傾銷台灣,幾十年過去了,二〇一一年的台灣大豆種植面積竟只剩五十五公頃!從美濃農村來看,大豆一直是主要食物來源之一,四十多年前的美濃人,自己種豆、留種,自己打豆漿、做豆豉、製豆腐,黃豆及其加工品對美濃人的重要性,不下於稻米,既可以養家活口,更隱含深厚的生活文化。自從進口低價黃豆傾銷台灣,美濃家家戶戶吃的黃豆,也不再是自家的作物了。

近年來食安屢屢出現問題,台灣消費者不再以低價方便為唯一考量,對於本土農產品的需求量開始增加。為了回應民間對本土農產品的需求,提高僅剩三成的糧食自給率,農委會從二〇一三年起,推動雜糧復興運動,其中最重要的項目就是大豆。同年,美濃農會為了建立美濃平原雜糧復耕的多元特色,積極響應雜糧復興運動,展開「南隆經營專區黃豆復耕計畫」。

黃豆的使命與價值

台灣大學農藝系名譽教授郭華仁說:「現在水稻生產已經達到飽和狀態,要提升台灣的糧食自給率,不太可能從水稻下手,唯一能夠作為生產目標的,就是目前全面依賴進口的雜糧,其中又以黃豆為第一優先。尤其國人使用黃豆和黃豆加工品的範圍很廣,只要可以提升大豆的栽培面積,就可以提高台灣的糧食自給率。」美濃農會總幹事鍾清輝對此深表認同,美濃水稻耕種面積約一五〇〇公頃,如何分散稻米集中採收的壓力,配合農委會推出的休耕轉作補貼政策,鼓勵農民一期作轉種黃豆和黑豆,將是最好的選擇!

選品種、選時機、選市場

如何在制度設計上,鼓勵稻農轉種黃豆或黑豆呢?第一個原則,就是耕種利潤不能低於水稻。美濃農會訂出每公斤五〇元收購價跟農民契作,比一般行情每公斤四五元高出一成。假設每分地大豆收成量達到三〇〇公斤,農會以每公斤五〇元收購,二〇一七年將提高至每公斤五五元,再加上休耕轉作補貼每分地四五〇〇元,如此一來,種植大豆的收入將超過水稻;如果收成量維持在二五〇公斤以上,黃豆的收入跟水稻差不多相同。

因為美濃的一期作在一到五月之間,黃豆遇到寒流,就會影響收成量。對此,高雄農業改良場周國隆博士建議,選用耐寒性較佳的品種。經過兩年示範,目前遭遇到最棘手問題是採收時遇到雨季。如何把採收期提早?是提早種植?或是在毛豆時期就提前採收?專區技術小組委員會仍在研議調整中。

二〇一四年首波黃豆復耕與第一期稻作同期種植,並且將契作價格以稻米收益做為定價指標。二〇一五年開始,冬季裡作除契作紅豆外,也增加黃豆契作。二〇一六年全面擴大雜糧紅豆、黃豆、黑豆契作。除了推動本土雜糧復耕,調控美濃稻米生產面積,計畫性契作基於整體農業規劃與計畫性引導,都是為了讓美濃農民獲得更好、更穩定的收益。

南隆農業經營專區甫成立,雜糧復耕首推契作無毒紅豆,品質就是品牌,短短幾年就受到市場肯定,供貨全國里仁商店。美濃的契作無毒黃豆,在目前台灣消費市場幾乎都是進口基改大豆的情形下,美濃國產黃豆雖然收穫量有限、生產成本高,造成市場零售價偏高,還是有識貨的消費者指定購買,珍惜本土契作黃豆的新鮮風味、食用安全、營養價值,目前供貨全國江醫師的魚舖子商店。

黑豆

美濃人的日常飲食生活,黑豆默默佔有一席之地,如果沒有特別注意,很容易忽略它的存在。尤其是炒菜、蒸蛋、煮湯、煎魚,小小配角黑豆身影無所不在。很多老人家,只要一碗熱飯加上幾顆黑豆,就能餵飽飢腸轆轆的腸胃和心靈。

直到現在,美濃還是有不少老人家,維持自家製作豆豉的習慣。像是龍肚上坑的朱耀光和曾新妹夫妻倆,四十多年前就開始種黑豆做豆豉。曾新妹說:「我們家的黑豆種,是光仔的姑姑傳給我們的。以前種菸的時候,我們會在菸田旁種一些黑豆,收成後就拿來做豆豉。」這對老夫妻手上的黑豆,絕對不賣也不交換,他們每年耕種,留種也收成,採收後的黑豆,每一顆都經過細心挑選,然後再親手熬煮、採菌、發酵,完全不假他人之手。

提高黑豆耕種面積

半世紀前,台灣黃豆及黑豆種植面積有六萬公頃。近年來,農委會推動雜糧復耕以黃豆為主,但是在進口低價黃豆的市場優勢之下,本土黃豆復耕之路相當辛苦。至於黑豆,因為主要市場在亞洲,國外產區不多,所以進口低價傾銷壓力相對小。目前全台大豆面積約兩千五百公頃,七成以上種植黑豆。

美濃農會為了建立美濃平原雜糧復耕的多元特色,同時活化休耕地,成立南隆經營專區,開始號召農民種植大豆。鍾清輝總幹事認為,美濃一年三穫,冬季裡作豐富多元已呈飽和狀態,二期作天候不穩容易遇到颱風,如果選擇在一期作期間耕種,既可以活化土地,又能減輕一期稻作採收壓力。第一年嘗試復耕,有三十位農民通力合作,總共種植了七公頃黃豆、三公頃黑豆。

二〇一六年起,美濃農會推廣股經歷一番尋覓比較,挑定了適合美濃平原種植的台南三號黑豆,同時提高黑豆契作耕種面積。因為考量到國產黃豆要跟進口低價黃豆競爭很吃虧;可是黑豆不同,台灣黑豆市場沒有低價黑豆傾銷的問題,而且黑豆可以製成許多加工品,在台灣推動雜糧復耕之際,值得農民投入經營。

美濃是台灣農村的典型之一,擁有深厚的族群文化與認同感。在黑豆身上,看得到耕種傳承、食物文化,以及人與大自然的緊密連結。透過雜糧復興、黑豆擴大復耕,美濃農會希望,這股從土地長出來的美濃味,能夠世代傳承。

毛豆

因為天然條件適合大豆成長,一九七〇年代的美濃,開始在二期稻作之後種植毛豆。栽種毛豆到採收,只需要二個多月時間,所得利潤也比同季節的農作物好,漸漸地越來越多農民轉種毛豆,賣給毛豆收購商進行處理,外銷到歐美、日本各地,毛豆穩坐了三十年台灣外銷農產品冠軍寶座。

很多美濃人的童年,都有採毛豆賺零用錢的共同回憶。每逢毛豆採收季節,大家紛紛探聽今天有哪一家要採收,然後帶著大洋傘、斗笠、板凳、布袋、桶子、大臉盆等標準裝備進毛豆田佔好位置,開始對一堆一堆割好的毛豆下手,動手挑選豆莢。當時摘採毛豆,工資計算一公斤約四元到六元,而且當場秤重當場付錢。一天採收下來,大人可以賺七百、八百元,小孩也能賺到二百、三百元,摘得越多、領得越多,人人樂得下田採毛豆賺外快!

毛豆王子周國隆

上述美濃毛豆田榮景,在十多年前遭遇中國、泰國低價毛豆的嚴重衝擊,開始滑下大陡坡,毛豆產業一片黯淡。原本研究紅豆品種的高雄農業改良場研究員周國隆博士,眼見台灣毛豆產業嚴重受挫,轉而投入研究毛豆,同時深入了解毛豆產業需求。迄今十七年來,周博士共育成七個優良毛豆品種,取得國內品種權七項,日本品種權四項,育成品種都深獲產業界喜愛,佔國內毛豆栽培面積八成以上,其中銷日冠軍「高雄九號」還享有毛豆界LV美譽,周國隆博士也成為農民口中的「毛豆王子」。

周博士除了研發毛豆新品種,更致力於改善毛豆生產與採收技術,將台灣傳統的小農制度,改變為大面積栽種與全面機械化生產,以降低成本,提升競爭力。二〇一四年,周博士的「高雄十二號」在美濃示範種植;二〇一四年一期作美濃雜糧復耕計畫選擇較耐寒的「高雄八號」;二〇一六年美濃好豆季,毛豆田區種植「高雄九號」、「高雄十一號」。隨著季節不同、選擇毛豆品種隨之不同,但是美濃平原的大豆品種,無不仰賴周國隆博士的專業指導,再創造另一波大豆奇蹟。

Meinong

Farmers' Association